我省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连连
河南工人日报网讯(记者 王铮)昨日,省科技厅发布消息,经过9年的潜心研究,我省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我国轴承行业的“卡脖子”问题,一批代表着技术发展方向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卡脖子”轴承实现了自主化生产,解决了一批国防和国家重大工程装备的需求,提升了我国关键基础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
据了解,我省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15年经科技部批准、依托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轴承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批准建设以来,实验室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以打造“前沿领先、支撑有力、根基深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安全重大战略”为目标,在高端轴承的前沿技术、抗疲劳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
9年来,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了高端轴承高可靠性、长寿命多参数优化设计理论及技术、轴承抗疲劳制造技术、超细贝氏体钢及纳米贝氏体热处理技术等一系列制约行业发展的应用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其中 “超细贝氏体钢及纳米贝氏体热处理技术”为国内首创。针对大功率风电、高速铁路、盾构机、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轴承,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自主化研究。以16兆瓦为代表的大功率风电主轴轴承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跃,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主轴轴承市场占有率达到45%左右,风电轴承每年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此外,研制的时速250公里、时速350公里轴箱轴承,免维护周期165万公里、使用寿命330万公里、许用极限转速3380r/min(相当于时速560km),主要精度指标与国外轴承水平相当。这两款轴承均已装车路试,运行状态良好,标志着我国高铁轴承技术有了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航空精密轴承领域也承担着主要研制任务,研制的产品助力我国直20、歼20、运20等“20家族”“成团高飞”,也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神舟系列”、“嫦娥系列”、“天舟系列”及“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等国家航天工程研制了系列产品,助力我国航天工程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