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豪能股份(603809):2024年年度报告
一、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三、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公司负责人向星星、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鲁亚平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鲁亚平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五、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20元(含税),向全体股东每股以资本公积金转增0.3股。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641,200,503股,以此计算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28,240,100.60元(含税),拟以资本公积金转增192,360,151股,本次转增后,公司的总股本为833,560,654股。该方案尚需提交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本报告中所涉及关于公司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九、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查阅“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之“(四)可能面对的风险”。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加较多,主要系本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快速增长,规模化效应提升,毛利率优化,同时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收入规模持续增加,并叠加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减亏所致。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增加,主要系本年营业收入增加,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增加及购买商品以票据方式支付的比例增加所致。
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同比增加,主要系本年“豪能转债”提前赎回,大量转股,且本年经营利润增加较多所致。
4、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增加,主要系本年净利润增长较大所致。
(一) 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二) 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 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 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确 定的标准享有、对公司损益产 生持续影响的政府补助除外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 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非金融 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 处置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产生 的损益
对公司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未列举的项目认定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且金额重大的,以及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公司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 235,980.99万元,同比增加 21.2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32,183.82万元,同比增长 76.87%。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双增长,主要得益于优质的客户结构、过硬的研发实力、先进的制造装备、精湛的工艺技术、稳定可靠的产品品质及成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公司差速器业务和航空航天业务均实现较大增长;同步器业务、商用车重卡业务、出口业务持续稳定增长;新项目、新产品产能释放,规模化效应的提升,毛利率有所改善。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团队按照董事会的既定战略规划,围绕 2024年度经营目标,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公司在汽车零部件精密制造领域已经逐步实现了模具设计制造、原材料熔炼制造、管材挤制、精密锻造、高精度机械加工、热处理、激光焊接和总成装配等全产业链模式,并具备自主设计开发和全过程试验验证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构筑了较高的行业壁垒,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2025年 2月,公司与苏州石川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豪能石川(泸州)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合资合同》,拟共同出资人民币 2亿元设立合资公司,这不仅有助于差速器产品的强链完链,也有助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协同创新和提升差速器全产业链布局的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发行豪 24转债,募集资金 5.5亿元,其中 3.9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轴的生产。同时,公司规划了定子转子产线,以进一步丰富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产品结构。公司还与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工业项目投资合同》,由重庆豪能负责投资建设运营“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项目”,旨在建设新能源汽车同轴行星减速机构零件和高精密工业行星减速机等产线。同轴行星减速器较传统减速器在体积、重量、传动效率、承载能力及噪音控制等方面更具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为满足公司航空航天业务未来发展需求,报告期内昊轶强与成都市青羊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管理委员会、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黄田坝街道办事处签署了《投资协议书》,投资建设“航空航天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心”,主要用于研发、生产、销售航空航天零部件。该项目计划总投资 3亿元,旨在集中、整合并优化现有产线,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管理和物流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即时和优质的服务。
公司在璧山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将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机纳入长远发展规划,目前正在推进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机及关节驱动总成的技术研发,未来将根据公司发展及行业情况参与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牵头设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公司,共同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圈,进而推动公司在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机产业的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完善汽车传动系统相关产品的布局,且不断精细化管理订单需求与生产节拍的匹配,提升效率,降低损耗。同时,公司通过提前筹划不同产品的产能释放以及产能建设节奏,既满足了公司发展的生产需求又能避免产能浪费。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航空业务、出口业务等均实现持续增长。具体情况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明显,泸州豪能实现营业收入 66,480.35万元,同比增加63.52%。随着产能及总成配套占比的逐步提升和市场空间的持续扩充,2025年差速器销售收入有望进一步增长。公司与比亚迪、麦格纳、吉利、舍弗勒、博格华纳、汇川、理想等客户在差速器产品方面开展了多项合作,基本实现了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全覆盖。公司将继续牢牢抓住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开拓更多的国内、国际优质客户,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用空心电机轴、高精密同轴行星减速器、定子转子的产能产线建设,快速提升配套能力,为公司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报告期内,公司乘用车同步器相关业务持续增长,公司乘用车业务获得麦格纳、大众、一汽等客户多个新项目订单,市场占有率、总成配套占比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不断通过工艺技术优化创新、持续改进项目推进、关键过程控制改进等方式,强化成本控制,实现降本增效,不断打造更高的行业壁垒,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024年商用车重卡行业市场表现相对疲软,全年重卡累计销售 89.9万辆,同比下降 1.32%。
在外部环境和市场不甚景气的背景下,公司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做好现有客户维护工作的同时努力拓展新客户,使得公司商用车重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3%。
公司为采埃孚重卡 AMT项目独家配套行星结构等零件,部分产品直接出口德国采埃孚,并配套欧洲奔驰、达夫、曼、斯堪尼亚等整车厂。公司已跨入国内重卡 AMT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第一梯队,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全面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参与了法士特、重汽、伊顿康明斯、斯堪尼亚等重卡 AMT相关项目的研发,并成功获得订单。
报告期内,公司出口业务持续增长,实现营业收入 26,033.45万元,同比增长 10.78%。公司已充分具备国际化竞争优势,出口业务将是公司未来重要的业绩增长点之一。
公司为麦格纳(欧洲)、采埃孚多个项目全球独家供货商,并出口德国、法国、斯洛伐克、意大利、巴西、土耳其等国,公司将基于与麦格纳、采埃孚、GFT等知名客户的良好信任关系,继续保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出口业务的全球竞争力。
昊轶强通过多年在航空领域累积的丰富经验,抓住航空业快速增长的发展机遇,在加工质量、交货周期、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均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已连续多年荣获客户“优秀供应商”荣誉。报告期内,昊轶强实现营业收入 28,326.82万元,同比增加 27.53%。未来,随着 C919等民用航空更多新订单的落地,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的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能建设。差速器产品产能快速提升,在手研发项目和订单充足,总成配套率及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均将持续提升;电机轴项目进展顺利,设备分批陆续到位,正有序进行安装调试工作,部分项目开始投产;减速器项目的厂房的搬迁及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技术储备逐步向产业化转化加速。随着全产业链和全工序制造能力的逐步建设完善和新产品、新项目的放量,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单车价值和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出售了航天神坤,同时通过新建“航空航天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心”的方式整合并优化航空航天的现有产线和优势资源,该项目目前尚未取得土地。未来,随着更多新项目的逐渐落地,以及民用航空业务、飞机加改装业务、商业航天业务的进一步拓展,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的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转型升级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规划,为新业务拓展和公司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支出 14,436.93万元,同比增加 45.92%;公司获得 7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开展 167个研发项目,涉及 327个研发产品。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推进了公司的技术升级和研发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同步器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差速器业务快速发展。公司将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研发,尤其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投入,持续保障公司处于行业技术优势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建设,设计了工件智能检测、智能设备运维管控、温度实时监测、工艺智能化控制等系统,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提升生产车间数字化和智能化集成能力,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双提升。同时,公司推行 OA、ERP、PLM、MES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通产、供、销、财务全业务链,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效率。
公司从知识、技能、职业健康等方面分层次、分专业、分梯队开展培训工作,不断培育挖掘内部人才,完善员工职业晋升渠道。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力度,不断引进外部优秀人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岗员工总数 3,012人,其中技术团队 323人,同比分别增加 9.77%和 44.84%。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36汽车制造业”中的“C3670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同时还涉及“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C374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行业。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3,128.2万辆与 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7%和 4.5%,产销量再创新高。其中,乘用车产销持续增长,成为拉动汽车行业整体增长的主要动力;商用车市场表现相对疲软;汽车出口延续向好态势,规模再上新台阶。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趋势加速推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中国汽车行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汽车产业核心枢纽的角色。
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88.8万辆和 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4.4%和 35.5%,连续 10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 40.9%,较上年提升 9.3个百分点。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优异,更远销海外,得到全球消费者的广泛认可。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达 128.4万辆,同比增长 6.7%,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未来,随着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规模和技术的不断提升是汽车工业繁荣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和汽车改装等后市场对零部件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同时对零部件的性能、质量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整体来看,整车生产商将业务重心转向整车研发、动力总成开发以及装配技术提升,同时面向全球采购零部件。零部件供应商则承接了由整车转移而来的零部件研发与制造任务,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整车生产商协同研发,提供定制化、模块化的零部件解决方案。部分领先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汽车公司和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并逐渐融入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2021年 3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航空航天等产业创新发展;并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后续装备投入有望持续,相关行业政策有助于推动我国军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根据 2024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发布的《2024-2043年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预计 2024-2043年,中国需要补充 8278架客机、556架货机;全球需要补充约 4.63万架客机、补充 2500架货机。目前 C919订单的连续释放、新舟系列飞机和涡扇支线不断增量及无人机的迅速发展,有望带动我国航空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的长期发展。
商业航天方面,2024年全年全球商业航天发射 161次,同比增长 34.17%;中国 2024年商业航天发射 33次,同比增长 26.92%。报告期内,“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其强调积极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在政策红利、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有望推动我国航天制造业的发展。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传动系统相关零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航空航天零部件的高端精密制造,具体如下:
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包括同步器和差速器两大总成系统,此外还涉及空心电机轴、定子转子、行星减速器、DCT双离合器零件、商用车 AMT行星机构零件和轨道交通传动系统零件。产品主要应用于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产品主要配套车系有: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红旗、吉利、长安、一汽、比亚迪、问界、小米、蔚来、理想、重汽、福田等。
公司是国内同步器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同步器齿环(铜质同步环、冲压钢环、精锻钢环)、齿毂、齿套、结合齿、同步器总成;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领域布局了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总成、定子转子、电机轴和行星减速器等相关产品,并具备自主设计、同步开发、试验验证和全产业链制造的能力,其中定子转子、电机轴和行星减速器是公司拓展的新项目,将丰富公司产品结构,提升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收入规模;离合器系统零件主要产品为双离合变速器(DCT)用支撑及主转毂,该产品主要配套欧洲奔驰、宝马和雷诺等车型;轨道交通系统主要产品是高铁齿轮箱用迷宫密封环,是公司业务发展的新尝试。
公司航空零部件业务主要包括航空结构件、标准件、材料试验件的精密加工;航空有色钣金和黑色钣金的精密加工成型;模具、夹具的设计及成套制造;飞机外场加改装技术服务。产品包括飞机机头、机身、机翼、尾段等各部位相关零部件,主要应用于各型军机、民机及无人机。公司航天零部件业务主要包括航天高端特种阀门、管路及连接件等。
公司深耕汽车传动系统领域,通过“产品+服务+创新”三维协同模式,不仅实现从单一零件到总成系统的业务升级,更与麦格纳、采埃孚、舍弗勒、博格华纳、汇川、大众、一汽、比亚迪、吉利、重汽、法士特等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建立了深厚合作关系,并在新领域、新技术方向共同探索,形成深度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模式,有利于公司开发和拓展新产品、新业务。
优质的客户资源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公司具备自主研发、模具设计制造、铜合金铸造、球墨铸铁、热锻、冷锻、温锻、旋锻、高速锻、复合加工、磨齿、滚齿、挤齿、热表处理、激光焊接、在线检测、试验验证和总成装配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自主可控,且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能根据不同客户、不同车型的配套要求快速切换生产模式,提供多样化、定制化零部件产品,为公司建立了坚实的交付优势。同时,公司近年来引进了大批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打造智能化工厂,具备较强的装备优势,既能保证规模化生产,又能实施精准化控制,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与客户的生产销售同步发展,达到成本可控、质量可控、交期可控。
公司积极响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台与省级技术中心及相关检测实验室,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推动“人机料法环”全面改进,建成了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研发团队,并在材料研发、成型工艺和精密加工等核心制造环节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具备为客户提供从系统开发设计、虚拟仿真验证到批量生产交付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面对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催生的技术迭代加速趋势,公司构建了技术产业化、装备自动化、研发制造一体化的新质生产力体系,推动公司从单一零件制造向系统级解决方案升级,在技术变革浪潮中持续巩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产业共生优势,与客户形成同步开发、敏捷响应、协同发展的健康互动模式。
公司秉承“诚信、创新、求实、高效”的价值观,依托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掘激发个体潜能并为其提供可全面发挥个人价值的舞台空间。优秀的文化铸造了一支高度稳定且卓越的核心团队,其中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均具备出众的专业能力、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部分核心管理成员更在公司内部深耕细作三十余年,确保了公司发展的连续性和高效运作,也是公司形成、保持和积累竞争优势的基础。
公司逐步完善产业布局,一方面向内突破,从原有的同步器产品逐步延伸新能源用差速器、电机轴、定子转子、减速器等产品,不断推进工艺迭代、丰富产品类别和提升客户粘性;另一方面向外延展,通过将技术和生产能力延伸至航空航天高端制造领域,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积累布局机器人领域,通过“技术共生+资源互通”的模式,不仅巩固了汽车业务优势,更在新兴市场提前卡位布局,开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机器人的多轮驱动模式,拓展公司盈利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研发费用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年长江机械电机轴等项目较上年研发投入材料及设备增加,以及泸州豪能研发项目增多、研发样件投入增加所致。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年营业收入增加,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增加及购买商品以票据方式支付的比例增加。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年购买结构性存款及购建固定资产增加。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 132,002.01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 55.94%;其中前五名客户销售额中关联方销售额 0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 0% 。
报告期内向单个客户的销售比例超过总额的 50%、前 5名客户中存在新增客户的或严重依赖于少数客户的情形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 30,870.20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 27.93%;其中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中关联方采购额 0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 0%。
报告期内向单个供应商的采购比例超过总额的 50%、前 5名供应商中存在新增供应商的或严重依赖于少数供应商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