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北京杀出超级IPO:年入4763亿全球第一
9年后,屹唐半导体IPO之路迈出重要一步:3月12日,其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已更新为“注册生效”。
2016年的硅谷,一场震动半导体界的3亿并购案悄然落定。北京亦庄国投通过新成立的屹唐半导体,以破局之姿将美国上市公司Mattson Technology收入囊中。
这场收购的操盘手,正是半导体行业传奇人物陆郝安博士。这位曾在美国应用材料、英特尔深耕二十余年的技术“大佬”,彼时刚卸任SEMI全球副总裁,转身便以CEO身份带领屹唐完成了中国半导体设备史上罕见的“蛇吞象”式收购。
陆郝安197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之后在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固态物理学博士学位。早年参与英特尔大连芯片厂建设,主导亚洲首个芯片厂设备供应链;执掌SEMI中国期间,将SEMICON China打造成全球最大半导体产业平台。
但线年那场并购,收购Mattson不仅让中国首次拥有覆盖逻辑芯片、存储芯片全流程的干法设备技术,更借陆郝安搭建的中美德研发网络,将硅谷的精密工艺与“中国速度”嫁接。
如今,屹唐半导体已发展成为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中国、美国、德国三地作为研发、制造基地,面向全球经营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在国际舞台上逐渐站稳了脚跟。
屹唐半导体手握三把“利刃”,成功切割技术壁垒。他们的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和干法刻蚀设备,共同构成了其产品矩阵的核心。
干法去胶设备是屹唐的“王牌产品”。其作用是在光刻工艺后精准剥离光刻胶残留,避免化学污染影响芯片性能,直接关乎芯片良率。
而快速热处理设备,它主要负责晶圆退火与氧化。在先进制程中,热应力常常导致晶圆变形,这是行业长期面临的难题。
但屹唐的快速热处理设备通过毫秒级温控技术,比如晶圆双面辐射加热,实现了纳米级均匀性,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从营收结构来看,屹唐半导体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专用设备、备品备件、服务以及特许权使用费。
2021年至2024年,其专用设备和备品备件销售收入占比合计超过90%,是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以2024年1 - 6月为例,专用设备收入为157333.26万元,占比75.29%;备品备件收入为46838.22万元,占比22.41%。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随着AI芯片需求爆发,这两项设备装机量突破4600台。
在国际客户阵营中,台积电、三星电子、美光科技这三大巨头都是屹唐的“常客”。
屹唐半导体的干法去胶设备和快速热处理设备已深度融入台积电5nm逻辑芯片生产线D闪存产线中也占据着关键位置。
美光科技作为全球存储芯片龙头,在其10纳米级DRAM芯片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屹唐的设备。
此外,英特尔、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也在屹唐的服务版图之内。近年来,屹唐甚至将业务拓展到格罗方德等国际特色工艺代工厂,实现了对逻辑芯片、DRAM和3D NAND三大芯片品类的全覆盖。
财务方面,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屹唐半导体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41亿元、47.63亿元、39.31亿元和20.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3.83亿元、3.1亿元和2.48亿元。
根据Gartner 2023年统计数据,其干法去胶设备以全球第二的市占率稳居行业头部(2020年该项列位全球第一);快速热处理设备同样以13.05%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第二,在干法刻蚀设备领域则成功跻身全球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当全球芯片制造商还在为先进制程设备“卡脖子”问题焦虑时,屹唐半导体已经悄然布局,进入5纳米逻辑芯片、128层3D闪存等前沿产品的产线
-Gartner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近年来呈现出“高增长与强波动”并存的特征。2020年市场规模为712亿美元,2023年突破1000亿美元,2024年预计达12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2%。而中国市场的增速更为显著,2023年规模达347亿美元,占全球34.7%,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然而,半导体设备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痛点。从技术层面来看,半导体行业遵循“一代技术、一代工艺、一代设备”的产业规律,设备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瓶颈与关键。
-在竞争对手方面,屹唐半导体面临着来自国际巨头与国内领军企业两大阵营的挑战。在国际市场,美国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是屹唐的强劲对手。该巨头在快速热处理设备领域以69.66%的全球市占率构筑起垄断性壁垒,同时在干法去胶设备领域也占据榜首位置。而泛林半导体(Lam Research)与东京电子(Tokyo Electron)组成的刻蚀设备联盟,以83.95%的合计市场份额形成双寡头格局。